站内搜索:

【聚焦二十大】《广西日报》理论版头条刊发唐平秋理论文章:发挥高等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支撑作用

2022年11月16日 09:01点击:[1]

2022年11月15日,《广西日报》第7版刊登了我校党委书记唐平秋的理论文章《发挥高等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支撑作用》,文章围绕“深刻理解高等教育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、切实发挥高等教育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作用”这三方面进行阐述,详文如下:
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: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。”“教育、科技、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、战略性支撑。”我们要充分认识高等教育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,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,切实发挥高等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支撑作用。

深刻理解高等教育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

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,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、要求和原则进行了科学的阐述。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同时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坚强保证。

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教育、科技和人才的强有力支撑。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,才能源源不断地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拔尖创新人才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磅礴之力;才能有效支撑基础学科、交叉学科、新兴学科发展,为解决前沿关键核心技术、行业“卡脖子”问题提供独有的研究手段和独创的平台支撑;才能通过科研成果转移转化、校企联合人才培养、决策咨询智力支持,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,为构建新发展格局、推动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。

高等教育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:“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。”共同富裕不仅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,还体现着其对资源的平等享有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富足。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》明确提出,推进教育现代化要更加注重面向人人,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、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、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。高等教育由普及化向现代化迈进,需要实现东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的协调发展,使不同类型高校的资源配置更加优化,招生就业机制、资助帮扶体系等方面更为合理,推动高等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,让人民享有更公平优质的高等教育。

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。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,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、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。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人民思想道德素质、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提高,与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不谋而合。“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。”高等教育现代化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,通过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,厚植爱国主义情怀,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不断提高学生政治觉悟、思想认识、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,进而有效带动和辐射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,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。

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

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理念、内容、体系、制度、方法、治理等方面的现代化。

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的现代化。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对教育本质与价值的认识。高等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是指坚持以德为先,以学生为中心,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知行合一,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注意学生的差异性,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,最大程度释放学生的发展潜能。生产与传播知识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,高等教育内容现代化就要打破各学科壁垒,实现学科知识的发展,提升学科水平。

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的现代化。高等教育制度现代化就是在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基础上,使高等教育根本制度、基本制度、重要制度与现代化元素接轨,实现高等教育制度的变革和创新。高等教育体系现代化则强调要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,完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协同育人体系,夯实以机制创新为重点的人才培养体系,打造以服务需求为支撑的学科专业体系,健全以高素质专业化为标准的教师发展体系,构建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,畅通以合作共享为基础的教育开放体系。

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教育方法和教育治理的现代化。云计算、大数据、虚拟现实、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出现和应用,给高等教育方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。推进高等教育方法现代化就要抓住时代和技术的红利,不断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、数字化。治理体系是一种组织架构和关系,治理能力则是强调对治理主体的要求。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就是通过突破传统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藩篱,激发多元主体治理的积极性,从而提升高等教育治理的有效性。

切实发挥高等教育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作用

高等教育是造就拔尖创新人才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渠道。高校理应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、人才强国战略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先锋队和主力军,切实走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道路,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能力、展现更大作为、干出更优业绩。

提升高等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持力。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无论是政治、军事的竞争,还是经济、科技的竞争,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,尤其是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。高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,要着眼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选拔和培养,主动与教育的各个阶段进行系统化的衔接与协同培养、共享资源,让拔尖创新人才的苗子早日“冒”出来;要用高水平的科研教育体系和一以贯之的实践教育体系,厚植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“土壤”,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在高等教育阶段的“开花结果”。加快建设世界和区域重要人才中心,大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,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。

提升高等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力。高等教育扎根中国大地,对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,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有深远的影响。高校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,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,将自身发展目标转变为“大科研、重应用、广服务”的发展方向。主动加强与政府、科研院所、企业的合作,围绕产业链匹配部署创新链、专业链和人才链,实现高等教育与产业脉搏“同频共振”。切实推动产学研融合,深化校地校企合作,推进“双创园”建设,以科技创新带动创业就业,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,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生力军作用。

提升高等教育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力。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,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,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。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石,要加强对基础学科的建设、对基础研究的支持,努力推出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。学科专业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,要着眼优化学科设置,优先布局国家战略急需、引领未来科技更新的学科专业。人才驱动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,要构建以信任为前提、激励和约束并重的人才政策体系,破除科技成果评价中的“唯论文、唯职称、唯学历、唯奖项”问题,为拔尖创新人才潜心科技创新营造良好氛围。加强协同创新,加快建设世界和区域重要创新高地,在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发挥先锋队和主力军作用。

提升高等教育塑造国际合作优势的竞争力。中国式现代化是面向世界的现代化,高等教育必须面向世界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发展道路。要聚焦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和区域对外开放合作所需,持续优化对外开放布局,持续扩大对外合作交流,实施全方位、宽领域、多层次的对外开放。积极对接世界一流高校,促进校际、教师和学生的对外交流,汲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经验,加快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人才,着力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,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。

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治理力。高等教育肩负着为人民服务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使命,必须不断推进自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激活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生机与活力。要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,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,使高等教育成为党领导下的坚强阵地;健全高等教育体制机制,全面推进依法治校,提升高校内部治理水平;聚焦内涵建设,办有内涵、有质量、有特色和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。